2019年6月6日,工信部正式向4家(中國電信、中國移動、中國聯通、中國廣電)發放了5G商用牌照。
雖然此前已有種種傳聞,但當靴子真正落地的那一剎那,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向我們招手走來
當然,在這里我并不想跟大家過多的討論5G在技術層面的重要性
而是想跟大家重點聊聊5G的出現,會不會改變當下人們用車習慣,大家會不會不需要修車了,缺乏了用車出行的強烈需求,后市場會不會消失
換句話說,5G的到來,是否會改變現有后市場的格局
每次時代變革,都伴隨著通訊技術的革命
大家得先簡單了解下,每一次技術的迭代會帶來哪些改變:
1G :模擬蜂窩網絡,大哥大出現
2G:數字網絡,手機開始普及
3G: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,微信和微博等應用工具崛起
4G:速度更快,應用場景更豐富,“抖音“、”快手”直播時代來臨
5G:物聯網,第四次工業革命
每次時代變革的背后,幾乎都伴隨著通訊技術的革新
5G技術還將“人聯網”提升到了“物聯網”,使個人終端與萬物交互,屆時,房子、汽車、家居不再是一個個冰冷的物件,而成為我們“身體的一部分”
以上這些,都是5G所能帶給我們的改變
或許,很多人看到這,肯定會問一個問題,5G到來后,有了新的技術,我們還需要開車出行嗎?
我們可不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,回到三四五六線城市去,一二線城市擁擠的交通,高昂的房價,污染的環境,真的是受不了
在鄉下,一邊享受田園牧歌、一邊可以享受各種技術升級帶來的福利
技術的進步,在城市聚集度上的二元博弈
沿著以上的問題,我們似乎很順暢的得出一個,城市不再重要、人們分散回到村鎮、出行需求減少、生活水平升高的美好生活
這個結論似乎順暢的沒有任何問題,我想請大家思考一下
從整個人類的歷史發展經驗看,技術進步到底是加劇還是逆轉了城市(人口)的聚集?
真正影響人口聚集的因素有很多,我們放到更宏大的視野里來看這個問題:
比通訊技術對城市聚集影響更為直接的應該算交通技術了
人類過去的交通技術的進步,其實都是加劇了人口向城市的聚集,比如馬車、火車、汽車、飛機
在交通運輸進步沒有到來之前,我們可能一輩子就只能窩在一個村里,就連進京趕考都需要一年半載才能回來
然后,我們用火車代替了馬車,高鐵、飛機增加了我們的出行半徑
其實從本質看,無非就是為了“可以走的更遠更快”,“可以運輸的更多更高效”
因此,每一次技術的進步,其實都是代表了某種生產力的進步,5G的到來,在社會
進步的方向上,并沒有發生比較大的改變
當我們回到5G代表的通訊技術來看,這個問題似乎要復雜的多:
一方面、通訊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生產力進步,直接影響到交通技術進步,因此從物理上加速了城市的聚合,我們可以稱為“引發效應”
另一方面、通訊技術的去物理化特征,似乎在讓城市聚集變的多余,我們稱為“替代效應”
很多人認為5G的到來,讓視頻會議、虛擬現實等成本無限降低、體驗越來越趨近真實
因此很多以前需要面對面交流的,現在都不需要了,人們在物理空間上得到了釋放和散開,不需要聚在一起了
事實真的如此嗎?
我們可以用一個已經過去的發生案例,電話和手機的出現來看一下
“電話的出現,特別是移動電話的出現,使得人們隨時隨地可以溝通,那么移動電話是減少了人們的見面,還是增加了人們的見面呢?“
“其實你仔細想想,是增加了人們的見面的,而且增加了很多。在以前沒有移動電話的時候,很多時候人們也就不見面,不交流了,當移動電話出現后,隨著彼此溝通的增多,會發現很多東西在電話里說不清楚,反而產生了更多的見面需求。“
--北京大學徐遠教授
所以,從某種意義上,通訊技術的進步不僅不可以替代見面,還將引發和創造更多的見面需求
在加速城市的聚集上,通訊技術的帶來的“引發效應”會遠遠大于“替代效應” ,因此,手機的出現是增加而不是減少了人們的需求
因此,我們必須要正視一件事,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技術的不斷進步,人口將越來越向少數城市聚集,恰恰是加大了而不是減少了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和人口流動
(圖片來源于:微信公眾號“澤平宏觀”)
人們在出行上用車時間是增加了
基于以上,「后市場張杰」認為,5G到來,對于人們出行及交通上,也會有更深遠的影響
其中比較重要的維度有兩個
1:通過5G技術,城市整體的交通會變得更加高效,對城市的交通壓力能起到很大的緩解作用
2:而更加通暢的道路其實意味著生活區和工作區分離的可能性加大,人們的用車頻次和出行距離不是縮小了而是增加了
從智能交通這個視角,5G技術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比特版的“城市軌道交通”,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區域房價分布的扁平化
無人駕駛技術和城市智慧交通網絡的革新,等于是再次修建了大量的“地鐵”,而這些“地鐵”的呈現形式,卻是通過私有或共享乘用車實現的
即有更多的乘客會在真正的公共交通,回流到私密性和舒適性更好的私家車出行方式
人們在出行上的總體里程數會增加,形式也會更綜合及多元,即用戶在完成一次出行,大概率會同時使用多種交通出行方式的組合體
人們的出行目的也更多元,會有更多的旅游、自駕(自動駕駛下的家庭出游也算)......
因此,我們可以推測,人們在交通工具上的整體時長變得更長了,平均到各種出行方式的時間也會變長
一句話總結就是,5G技術推進下,人均的汽車的綜合使用時間會變的更長了!
汽車后市場會怎樣?
那么我們回到后市場,技術進步帶來的灰犀牛效應不可小覷:
1:車聯網
車與車、車與人的互聯,會將汽車變為人的第二個外設器官
嗯,第一個外設器官叫手機,尤其是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的變化不用多說了,從某種意義,智能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類的一個器官類重要的存在
那么當車互聯后,車將會是人類的另一個器官地位的存在
車內的互聯會帶來整個汽車養護、檢修、預檢的顛覆,請相信在這點上,計算機如果能夠介入,一定會比人更靠譜
因此,一切后市場需求變為前置
這個會給后市場的產業邏輯從B2B2C,反轉為C2B(當然從微觀這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中間態,比如 S2b2c)
2:供應鏈
在C2B商業邏輯下,供應鏈會重塑,現有的經銷商模式會徹底崩塌和反轉
3:自動駕駛
車輛事故會明顯減少
出租車司機大面積失業,人工駕駛成為少數賽車群體的技能,一如當年汽車替代馬車的狀態
4:新能源
新能源汽車,其實從用車層面上并無太大變化,只是過去燃油車的維修技術變得無用
不變的是車輛開就有損耗,就需要養護
5:汽車服務
服務已經被云計算承接掉,人的服務近一步縮小,汽車維修和服務變為工廠模式
好,回到開頭的問題:5G的到來,汽車后市場會消亡嗎?
我希望你永遠記住一點:后市場存在的最根本原因,在于經濟的不斷發展,在于人們對于汽車出行需求的存在
我們也從來沒有發現過,當經濟發展的越來越好的時候,人們會減少用車、減少出行,因為這是違背現實規律的
@
悟 道 時 刻
汽車替代馬車,消亡的不是出行需求
5G時代來臨,消亡的不是后市場
后市場不死,死神永生!
(圖片來源于網絡)